【编者按】科学编制与实施学校“十五五”规划,是深入贯彻落实教育强国、教育强省建设部署,扎实推进“双升”战略目标,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。根据规划建议起草工作安排,学校自6月4日起,通过校园网主页、官方微信公众号、办公自动化(OA)系统等渠道,面向全体在校师生、离退休人员、广大校友及社会各界人士,公开征集对“十五五”规划编制的意见建议。活动启动以来,反响热烈,大家踊跃建言献策。现梳理部分意见建议,于6月16日起陆续发布,以飨读者。
毛**(教职工):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,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抓实“双升”战略,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。一是聚焦“双升”战略,优化学科专业布局,紧密对接区域重点产业需求,培育特色优势学科;二是深化产教融合,强化校企协同育人,共建产业学院、实训基地,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;三是推进数字化转型,加强智慧教育建设,提升教学科研智能化水平;四是强化人才引育,优化师资结构,打造高水平教学科研团队。通过科学规划、精准施策,全面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,助力教育强省、教育强国建设。
王**(教职工):“十五五”是学校提升内涵、强化特色、实现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。建议学校坚持以服务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需求为引领,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核心,以学科建设为龙头,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,充分发挥文工交叉融合的潜力,保持现有学科门类充分发展,全校上下凝心聚力,共同推动学校实现升博、升大的“双升”目标。设立“优势工科攀登”重大平台项目,冲击国家级平台/重点学科。设立“新工科/新文科交叉创新”专项项目,培育新的学科增长极,解决复杂工程社会问题。设立“工程语言服务与跨文化工程管理研究中心”, 聚焦国际工程项目中的语言障碍、文化冲突、管理沟通优化,提供解决方案和人才培训;设立“智能设计与用户体验创新平台”, 融入国际化用户体验研究与多语言界面设计。
左**(教职工):提升科研核心竞争力与影响力:结合机电、纺织等优势学科与国家需求,凝练3-5个重点突破领域,明确量化目标,系统培育校内骨干与青年学者,优化晋升机制,整合升级校内公共实验平台,推动校企共建,全力冲击国家重点实验室。建一个综合实验检测中心,真正实现设备共享,规范设备使用。
林**(教职工):紧密结合“四个面向”,充分了解国家、湖南省和湘潭地方需求。在学科建设时,要分析学校优势专业学科平台、人才团队的基础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,重点选择基础好、竞争力强、社会认可度高且符合未来发展趋势的学科方向。重视交叉学科发展,尤其是人工智能+交叉学科建设,锚定“双升”目标,明晰学科建设路径图。加强有组织科研,尝试建立分类考核机制,面向基础研究,鼓励教师潜心研究,要有“板凳要坐十年冷”的决心。面向应用研究,做深做实博士下企业,注重产业痛点难点,整合校内工科资源,形成交叉协同,加强与龙头企业开展长期的、深入有效的产学研合作。
李**(教职工):建议“十五五”期间建设智慧学生服务平台,构架从“入学——在校——毕业”全周期的业务平台,网上一站式服务大厅:申请、审批、办结、办事流程便捷高效,一站式服务,数据多跑路,师生少跑腿。数据决策辅助:老师提效、减负,领导考核、监控;培养导学:对学生过程培养,体系化,指标化,数字化,个性化;基于过程行为数据的“软实力”培养评价量规体系,整合学生在校全过程,多维度数据,形成可视化智能成长电子档案,采用人才成长智能模型与算法构建个性化成长地图,为学生学习发展,课业修读,就业深造提供顾问式学涯规划,助力学生全面发展。
熊**(教职工):紧扣“双升”目标,进一步突出应用特色,在教育、科技、人才一体统筹推进的新形势下,不断深化应用型办学定位,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,提升应用技术创新研究和成果转化水平,特别是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。一是精准对接区域需求,主动融入长株潭一体化发展、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建设等重大战略,深度参与地方产业规划、技术攻关和决策咨询。二是打造特色智库与培训基地,建设服务地方发展的特色新型智库,提供高质量智力支持;打造高水平继续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基地,提升服务地方人力资源开发和终身学习的能力。三是深化校地校企合作,拓展与地方政府、产业园区、骨干企业的战略合作广度和深度,共建产学研用创新联合体,形成“共生共荣、互惠共赢”的长效合作机制。
刘*(教职工):创新政、校、企成果转化联动模式,积极推动科创成果高质量本地转化。一是建立政、校、企之间建立高效协调机制,由学校与湘江新区(下属园区)政府共同运营产业开发公司,统一协调政校企合作关系;为调动高校的积极性和参与度,依托高校在产业开发公司占有一定股份,同时将产业开发公司的成果转化指标纳入本校相关考核指标体系,高校抽调相关骨干人员参与管理公司成果本地转化工作。二是学校要将成果转化公司、科技处(校地合作办)、校友办三个部门与成果转化相关的职能进行优化整合,打破部门之间的壁垒,将成果转化职责和主要目标进一步明确。三是争取在湘江科学城建设专门成果孵化基地。由我校的成果转化公司运营,政府及学校给予办公经费及项目支持。孵化基地扶持政策要对标湘江新区,确保孵化的科创项目能够本地转化。
郑**(校友):在学科建设方面,一是强化“智能+”传统优势学科,学校在机电、纺织、电气、土木、管理等领域有深厚积淀。“十五五”期间,应重点强化“智能+”赋能,打造如“智能机电系统与先进制造”、“智能纺织材料与可穿戴技术”、“智能电网与新能源装备”、“智能建造与智慧运维”、“智能制造工程管理”等特色方向,升级现有优势,对接湖南省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。二是培育“绿色低碳”与“新材料”交叉特色: 依托现有材料、化工、环境等学科基础,结合国家“双碳”战略和湖南产业发展需求,重点培育“绿色能源材料与器件”(如储能电池材料、氢能材料)、“环境功能材料”(如水处理、固废资源化材料)、“生物基与可降解材料” 等交叉方向,形成新的特色增长点。
谢**(校友):材料制造业与装备制造业是国家的工业基础应有一定的专业深度,可突出重点同时培养复合型人才,突出电气、机械、纺织等特色的关联性。结合国际视野,培养具体一定工科基础和专业背景并具备管理常识的复合型人才。在信息化、智能制造方向提升适应开发能力,以产学研联合培养方式推进在校生与未来入职单位的适应性匹配,建立校友导师和专业型导师相结合互动机制,建立固定的对接联系方式,从学校到企业,跟踪成长,建立分阶段的培训过程。在科研成果或者科技服务方面,充分发挥校友力量,利用多种方式推送相关专业信息到对应的校友邮箱或者微信,也可以利用年度/地方校友会的活动期间,发布相关领域的研究或者合作成果,让更多的从事本专业的校友能了解并有机会参研、参试、参建并引进消化、吸收,共同推进相关科技成果的落地。
匿名(教职工):坚持"三色育人",深化"四链融通"(教育链、人才链、产业链、创新链)培养模式。建设省级及以上现代产业学院,强化产教融合课程建设,通过"百名博士入企"行动和企业工程经历,强化教学案例转化。聚焦学校办学定位和特色,打造产教融合师资和产教融合课程。聚力幸福湖工,加大学生生活条件和学习条件建设,提升学生幸福感和学校美誉度。
匿名(教职工):学校在实现“双升”目标的同时,更加注重学科交流融合及教学科研人员的稳定性。结合国家、省、市发展规划,师资队伍“走出去”与“引进来”,双向融合,助力学校“双升”目标。加强师资队伍对教育数字化、智能化的培训,并在具体实际运用中逐级制定数智化标准予以落地考核。各学院选派国际交流人员与综合管理部门国际交流处对接,针对师生需求扩大国际交流的范围。
匿名(教职工):加强发展理工农医类专业,深化人文社科类改革。集中资源搭建学科平台和建设科研实验室,提高大设备大平台的共享率。加强后勤保障工作,特别是在寒暑假期间,尽量满足留校学生和教职工的需求。
匿名(教职工):强基申报硕士点,打造“智能计算与工业建模”特色方向,建设省级重点实验室,夯实学科梯队与成果储备;赋能交叉学科升级,开发共享数学算法库,促进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(AI for education)、科学研究(AI for Science)、社会(AI for Society)的深度融合,为学习型社会、智能教育和数字技术发展提供有效的行动支撑;反哺应用型人才培养,推行“硕士导师+产业导师”双导制,联合企业攻关生产运维优化模型,提升技术转化实效。
(摘登由学科建设与改革发展处梳理,请大家踊跃建言献策)